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摄影器材真的会限制一个人的摄影能力吗?

来源: 器材选配 大舒妹 2020-4-10 19:13:3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浏览详细信息,请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加入

x

和朋友一起出去聊天的时候聊到了关于摄影的问题。我使用的相机是佳能77D(下面有几张拙作),只是觉得这款相机用起来还是很方便的。但是在我朋友的反驳中认为我的相机阻碍了我摄影能力的发展。我向他阐述了一直坚信摄影能力会比器材更加重要,但是朋友却向我说使用好的器材和不好的器材拍同样的东西哪怕只是按下快门画面都会相差很大。在他的眼里似乎没有高级的器材是没有办法拍出好的作品的,而相反他却认为只有用过好的相机后再使用差的相机,会因为之前用过好的相机而拍出比其他使用同款相机的摄影家更好的作品。这让我非常的疑惑和不解,我想求教摄影艺术家们的是——在摄影中,好的器材和差的器材是否真的会限制一个人的拍照能力吗?

TUuIb22QNyOL2WQg.jpg
iyRP8T0yPLLZCzPi.jpg
L1wIR9ZCYyIXi6XH.jpg
wW9J4rS89me0JEZ0.jpg
uG1gkcKpGKkdHcSY.jpg

约拍咨询微电同步:18664641826

大神点评3

coco19850511 2020-4-10 19:33:39 显示全部楼层

谢 @香芋派 邀!

摄影器材的限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技术瓶颈,但许多人的能力可能都还没到被器材限制程度吧。至少你要知道自己想拍什么,拍成什么样,才有机会被器材限制。

从几个方面来谈,首先是拍摄上可能存在的限制:


这种限制常见于,取材于现实并且进行了相对较高抽象程度的,如果说这种抽象是通过数码方式来实现的,那么这个过程的限制可能来源于:

  1. 技术限制,比如说无法使用软件或工具来实现特定的效果
  2. 器材限制,如像素、焦距、宽容度等等

当然如果有足够好的想法也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来实现。我认为这种人是最强的,因为已经从用机器上升到了用人的高度。


拿实例说话:

rae88374aIK4Z4v7.jpg

这张作品在制作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许多方面来自于器材和技术的限制,我们可以从图像的根源来追溯。

必要的信息:这张图使用数码相机拍摄,镜头焦距为200mm。

首先我们来看下原图:

nk95gQ0GK9t0l9XD.jpg

原图拍摄的构思和前期处理其实会受到器材的限制,这张图能说明一些问题:

若干主要问题:

  1. 镜头焦距已经有了限制,这张照片我已经用了200mm的镜头,但是被摄物在照片中还是很小,跟我的设想有比较大的出入,所以只能通过裁剪的方式来得到一张可以进行后期的素材。这对像素提出了要求。好在相机的提供的像素较高,有3600W像素,可以随意进行裁剪。

看下裁剪比例,裁的也是非常狠了:

El0UoJIWEUzUI7Wa.jpg


2.这个环境,天空的色彩存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渐变过渡,这对感官元件记录色彩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现实情况是,其实数码并不太适合这种含有大量连续色彩的场景的拍摄,但是胶片,尤其是中画幅胶片又很少配长焦镜头,所以只有在前期先放弃一部分色彩细节,获得图像细节,再通过后期的各种野路子去补。

这张照片原片的问题就是背景比较明亮而信号塔比相对来说比较暗,而肉眼观察则是信号塔比较明亮,所以我才会注意到它,这是相机记录产生的偏差,难以避免。所以在后期为了把主体和背景分开处理,做了如下的蒙版:

dZe5PQJJl5ynb55X.jpg

这个蒙版就是通过后期的方式去弥补器材上的限制的。

其实说到这,大家就会发现器材的限制永远是存在的,因为人的想法永远是一种发展的状态。有了1200w像素的想要翻倍,有了5000w像素还想要1亿,这种追求是没完没了的。人们总是想看的更远更大,看到更多的色彩。但是作为摄影师就得知道如何利用好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而当你知道如何利用好手头的一切,那么反而就不会受到器材的限制了。


除了上面说的主要问题,一个次要问题是:

这张用作案例的作品拍摄环境比较极端,当时拍摄是在大约零下26度的环境中完成的,所以数码相机的电子系统能否耐受这个环境也是一个问题。好在尼康传统的单反系统耐受性非常强,拍摄不至于出问题。而后来我在使用索尼的微单时发现,微单由于电子化程度比较高,在寒冷环境中就非常脆弱了。(我真的没有收尼康的黑钱)

如果使用手机进行拍摄,那么你可能掏出手机不久之后就自动关机了。


但是!

上述的一切,都建立在你对自己想要拍什么,或者是看到一个场景能够大致的脑补如何处理的能力基础之上。如果说只是一昧的瞎拍,那用什么器材都不能拯救。



第二种限制则可能存在于作品实体化的过程当中。

最简单的就是输出,即打印或印刷。

绝大的多数的摄影爱好者是没有输出需求的,因为很少有人愿意花一大笔钱和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印在纸上。很多照片最终的宿命都是放在硬盘里慢慢的消失。

但是如果考虑输出,那么器材的限制就产生了,除去色彩和画质的问题,其实最大的限制根源是输出尺寸。

一张iPhone X拍摄的1200W像素进行保守的打印输出大约能做到8x10英寸,大约为一张A4纸的尺寸。我知道有人会拿苹果店里大幅输出的iPhone照片说事儿,但问题是那些作品你管看的距离都很远,如果你能凑近看我相信你会明白的。

而一台普通的2000W像素的微单或单反的输出尺寸大约能达到16x20英寸这个级别。3600W像素的专业单反能输出到 40x50英寸(大约1米5边长)的尺寸。目前像素最高的中画幅机器,1亿像素,能输出到100英寸左右(约2-3米)。

胶片的数码化的输出,135胶片大约有效像素为3000W,120为6000W以上,4x5能达到1亿像素,而8x10的实际输出则是被纸张和输出设备限制的。在这方面做到极端的大概就是以古斯基为头目的那帮德国人,不得不说德国有最好的设备,他们可以直接用彩色暗房制作巨大的照片,但是古斯基当时能找到的最大的相纸好像就是55英寸宽,所以我们最终看到《莱茵II》的时候,实际上作品的短边就是1.5米。我估计如果当时有更大的相纸,他应该会毫不犹豫的使用。而观察作品本身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莱茵II》的细节是非常惊人的。

在像素的问题上如今数码相机和胶片机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色彩上就差很远了。所以说如果是一个在意色彩的摄影师,那么很大程度上他会因为顾及色彩而使用胶片。

这种大尺幅的输出是耗资耗时巨大的,在没有金主爸爸或者学院撑腰的情况下,一般人玩起来绝对是要倾家荡产的。

所以就回到了我们最初的问题上,可能摄影器材真正限制一个人的摄影能力的情况是在上述的情况之下,而大多数人连倾家荡产的能力都没有(手动狗头)。



第三种限制就是表现形式上的限制,而根据我的了解摄影爱好者极少有人能考虑到表现形式的问题,甚至不清楚表现形式是什么,就更别谈去思考在创作中选取具体的表现形式了。


举例来说,我用三种不同的器材去拍同样的内容,得到的图像从质量、感受和状态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W6Rtrzk4tKKkNbk2.jpg
uF5J2ncSscAUbS0C.jpg
b07qr7B87rR27h7k.jpg

通过这个对比我们就可以讨论表现形式。首先,手机拍摄的图像成像是最快的,质量中等,可以随时发布在社交网络上或者与朋友分享。它最大的特性就是方便,几乎没有成本。

而宝丽来成像虽然也比较快,但是如果比画质可能还不如手机,而且还会产生比较高的成本。但是一些摄影师为什么还会坚持使用宝丽来拍摄呢?我觉得很多时候是因为宝丽来的色彩很有趣,而且在拍摄过程当中有诸多不确定性,并且直接以实体的的方式输出。在形式上宝丽来拍摄的照片总是从满了诗意,即使它不那么清晰,即使它尺寸也不大,但这似乎迎合了照片作为记忆的属性。因为记忆通常也不是很清晰...

而胶片的处理时间是最长的,拍摄成本也是最高的。我比较懒的时候几个月才冲一次卷。

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胶片在图像细节和色彩上的优势,而在后期处理的过程当中也会得益于胶片提供的丰富色彩和高宽容度。


第四则是实实在在的功能上的限制。举例来说,如何在没有ND镜的情况下拍出ND的效果,如何在没有柔光罩的情况下拍出柔光效果?如何在没有快门线的情况下玩B门?

我是个特别喜欢野路子的人。没有ND可以用堆栈搞定,没有柔光罩可以找个白床单,没有快门线可以用一卷胶带解决问题。在没有工具的情况我们依然可以创造条件,但是也不能完全的迷恋这类的野路子。如果有条件当然用成熟的工具更方便。有饭不吃跟没饭吃是两码事,这是一个古老的道理。


所以结论是,摄影能力先到位了才有可能被器材限制。但是如果能力极强,那么各种野路子,各种利用资源,也就无所谓被器材限制了,也就算做到了畅行无阻,运筹帷幄。而器材,毕竟只是工具。

约拍咨询微电同步:18664641826
如此不入流 2020-4-10 19:53:39 显示全部楼层

月经问题。

==========

类似的问题比如“摄影镜头重要还是后面的脑子重要”?


我问你——

【番茄炒蛋要做的好吃,是番茄重要还是蛋重要?

【菜刀好坏真的会限制松鼠桂鱼的制作吗?】


要是出门买个菜打个酱油,开奥迪还是奥拓根本没差。但你去西藏自驾游,丰田陆巡和比亚迪,那显然有差。

感受不到器材的限制,说明还没到瓶颈。


==============

有人讲到寇德卡,还说什么“肯定不会”

要说拿大师出来压人,我也有啊——

Erich Salomon

n57BANYapTnbyZB8.jpg

手中是Ermenann生产的Ermanox相机,当时世界上光圈最大的量产645相机,画面中可能是Ernostar 85/1.8镜头。

没有这么大的光圈,怎么在昏暗的殿堂之中抓拍那些欧洲老阴逼??器材重要不重要呢?

SYBj0J0636SP7d03.jpg

约拍咨询微电同步:18664641826
熊猫与熊猫 2020-4-10 20:13:39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能力强的人用啥器材都出好片,问题是摄影能力是怎么搞出来的?

是看出来的,是拍出来的。问题来了,没器材怎么拍?就好像三维生物怎么想象四维空间?


每个摄影器材都有独特的视角,

正是你拿宝丽来,拿胶卷拍了n次,你才会知道眼前这平凡的场景在成片中如何不同;正是你用过长焦镜头,才知道这个视角下,远处楼房是如何透视;正是你用过广角镜头,才有兴趣去接片;正是用过闪光灯,才知道高大上的光影其实多么普遍。


说好器材才能出好片的,我确信有9成都是菜鸡。但是说器材很少局限摄影能力的,我确信9成本身都是用过好器材的,至少是微单带俩镜头的,犯的是“精通者谬误”。


以想象力为例,你想象得出四维空间吗?你可曾考虑过想象四维空间吗?

而一个四维空间的生物会把四维的形态当做理所当然:这点破事儿还能水100个知乎回答?


回到摄影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和同学一起拍花朵,没用过相机的同学一般会凑上去,靠近拍。而我会站远,放大拍,靠透视压缩掉背景,而没太关注清晰度,像素。

再回头看看网络上的图片,我觉得以下现象是普遍的:大部分都是普通视角,普通景象,以及模糊不清快门动机。在非必要情况下,连双手括一下屏幕拍个长焦的都少有;因为快门延迟,特地换成运动模式用手机拍摄动态场景的都少有——其实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器材确实会限制摄影能力,越是没用过好器材的,越是容易被限制摄影能力。

如果让摄影好但是从没拍过视频的人去拍视频,多半又会觉得器材有所限制了。而且说不定还没抖音网红,说白了,这就是上帝视角的问题。


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人的大脑袋局限性太强了,没看过东西,盲人怎么知道大象什么样子,没有好的器材,摄影师怎么知道自己能拍得多好。

约拍咨询微电同步:18664641826

客服热线:13312811826

周一至周五 10: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