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摄会拍客部落

标题: 工业摄影先驱——“水塔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 [打印本页]

作者: 罗胖    时间: 2020-2-28 19:50
标题: 工业摄影先驱——“水塔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
本帖最后由 罗胖 于 2020-2-28 20:27 编辑

         Bernd and Hilla Becher伯恩·贝歇夫妇自从1959年他们两位就从事于对旧工厂的场所和现代工业建筑的摄影工作。Bernd Becher 1931年生于德国的siggen,曾学习过绘画、平版印刷(lithography),以后又学习过活版印刷(typography)。
[attach]3999[/attach]
Hilla Becher 1934年生于德国的postdam,曾在the kunstakadmie dusseldorf学习绘画,在那里她与Bernd Becher 相识。两位艺术家的首次合作是在1959年,1961年结婚。夫妇俩都是作为自由艺术家从事于摄影。在1991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雕塑作品获得“the leone d,oro award”奖。关于此奖的缘由可追溯到1969年他们把其对建筑主题的摄影称为“无名氏雕塑”(anonymous sculpture)。
鼓风炉子(blast furnace)、冷却塔(cooling towers)、储气器(gasometers)、水塔(water towers)、石灰窑(lime kilns)、压气机(compressors)、工厂车间(factory halls)以及地面竖起的矿井架,我们大部分人不会对此图片资料所激动,然而这些无名的工业构架却是德国Becher夫妇感情的源泉,为此他们度过了四十余年执著于这摄影工作。

[attach]4000[/attach]
[attach]4001[/attach]
[attach]4002[/attach]
[attach]4003[/attach]
[attach]4004[/attach][attach]4007[/attach]
[attach]4005[/attach]
[attach]4006[/attach]
[attach]4008[/attach]
[attach]4009[/attach]
[attach]4010[/attach]
       这些展现出的黑白摄影形象都是以同样的冷度的样式(clinical manner),突出形象的轮廓,在每一构成组织中提供了清晰的和客观如真的历史文献(a clear and objective documentation),画面的中心坐落的是建筑物,而又独立于周边的环境。
       把这些大量的照片通过类型的分类(through categorisation)使它们具有类型学(typologies)的连贯性。以同一的目的展现出广泛而多样化的物体对象(the vast diversity of objects);即不相同也不一致。但是,这种特殊风格的类似与不同使其摄影作品具有自身的魅力。
        Becher夫妇称之作品的主题是:“所接受的无名建筑将成为具有风格的建筑”。无论你是否赏悦,值得关注的是图片的形象改变了这些建筑物成为物体对象,并以集合的方式展示出来。
[attach]4011[/attach]
      这种以编目类型的方式接近于摄影作品,同样具有美学意义和历史意义。伯恩·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除了在德国境内大量拍摄,也在德国境外拍摄,包括美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一些建筑物。贝歇夫妇同时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执教,影响了一批学生。其中有部分学生后来在摄影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包括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和坎迪德·霍夫(Candida Hofer)
      伯恩·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在2004年获得了由哈苏基金颁发的年度大奖(Hasselblad Award),这个奖项由哈苏相机设置,主要用来奖励在摄影节获得巨大成就的摄影师。在哈苏基金颁奖的评语里面写到:
    “伯恩·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过去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致力于拍摄和记录工业时代的遗迹和痕迹。他们自成系统的摄影作品是实用建筑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从他们的作品的形式来说,他们既是摄影家也是观念艺术家。作为“贝歇学校(Becher School)”的创始人,夫妻二人通过特有的方式影响了一代纪实摄影师和艺术家。”
      后记: 我们关注并致力于摄影,是因为通过对现实的解释于体现使摄影具有丰富的含义。 Becher夫妇作品中的客观倾向的确是不寻常的选择,与建筑编年史家一样他们的作品的文献面貌已经受到广泛地赞誉。

      小胖在想,我们身边也有拍摄建筑的爱好者,但就像学书法一样,临摹只是手段,如何转化成为自己的风格探索,的确是大众摄影水具备的能力。同样的话语你可能见了很多。这些个人认为都是充满似是而非,你细问下去,能说一二没几人。
“彩色照不行,转黑白吧”
”后期很不错“
看来,你需要一支牛头

[groupid=71]1826广州本地采风群[/groupid]
作者: tgboler    时间: 2020-2-29 07:33
对西方发展史,艺术史不熟悉的人,根本无从欣赏这样的作品。我想说的就是艺术审美不能停留在生物性的感官上必须要上升到一种理性层面。这样的作品对于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就是不知所谓,看不到形式美,于是也就不知道作品的价值意义在哪。
作者: 罗胖    时间: 2020-3-1 10:03
tgboler: 对西方发展史,艺术史不熟悉的人,根本无从欣赏这样的作品。我想说的就是艺术审美不能停留在生物性的感官上必须要上升到一种理性层面。这样的作品对于大多数摄影 ...

能开创一代先河,自然是技术与理念都大牛的人





欢迎光临 酒摄会拍客部落 (https://1826.group/)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