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摄会拍客部落
标题:
摄影的历史使命是参与当代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打印本页]
作者:
罗胖
时间:
2019-7-19 17:45
标题:
摄影的历史使命是参与当代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鲍昆
[attach]3106[/attach]
摄影从来不是什么以自身逻辑发展演变的‘艺术’。摄影是现代工业时代的一种技术,它手段的简易性以及权利的商业性和广泛性,都注定了它参与历史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鲍昆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和为贵”,但“和为贵”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在中国的影像艺术界,如果从业者的发声倡行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为贵”,其结果就是一片混沌,最终这个行业将迷失在自娱自乐的陶醉中没了前程。所以在今天,影像艺术界特别需要有才能、有理论、有立场、有态度、有风格、有温度的直言者。
著名影像批评家、策展人鲍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以理论实厚、观点鲜明,在学术上精益求精、说话有担当而著称于业内。在过去的2017 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连州国际摄影节等等相继举办,这些影像文化活动为国内外摄影人、尤其是中国的摄影人搭建了展示交流与销售的平台,参与者踊跃,各种展览如火如荼。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形势下,一些摄影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了对鲍昆的专访文章,在这些专访中,鲍昆对中国摄影出现的普遍现象,比如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影像题材过于媚俗等等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笔者一直以为鲍昆是中国积极推动影像发展与创新的影像批评家与策展人,但有一天笔者看到了鲍昆在三十多年前拍摄的影像作品,不论形式还是意境都具有相当的品位,当年鲍昆对影像艺术表达的主观意识相当强烈与超前。笔者毫不怀疑,如果鲍昆继续沿着摄影实践的道路走下去,今天的中国影像艺术界会增加一位闻名遐迩的艺术家。也许是造化使然,命运的安排让鲍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影像批评家,就不能让他在影像的拍摄中继续发挥他的才华和智慧……
1981 年清明节,由北京民间摄影艺术团体“四月影会”举办的第三届影像艺术展览《自然·社会·人》在国家殿堂级的中国美术馆举办,时为大学二年级学生的鲍昆终于有了空闲时间参加展览。这是当年北京最红火、影响力最大的影像展览。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办场地和影响,是因为1979 年第一届和1980 年第二届同名展览所取得的成功。第一届虽说是在北京中山公园狭小的兰室举办,但它在民众中所引发的巨大反响恰如当年邓丽君的歌曲被传入寻常百姓家一样。人们在看了十余年的“伟光正”政治宣传图片后,突然看到了摄影者用图片表达自己的内心与情怀、以及对花花草草的兴趣,更有甚者,还有离开了政治的人与人之间亲昵的情感关系的表达,所有的这一切都引发了大众的强烈共鸣与渴望。用鲍昆的话说,“让摄影回到了我们每个人有温度的生活中。”连续举办了三届的《自然·社会·人》摄影展览,其里程碑意义在于促使中国摄影告别了政治宣传的时代。
摄影 | 鲍昆
[attach]3109[/attach]
印象,北京大学,1980
参加第三届《自然·社会·人》影展,鲍昆的摄影理念和作品都与众不同,这与他在少年时代就玩照相机和冲印照片、后来受到欧美摄影杂志的影响——即使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他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有直接关系。而在照相馆从事摄影师的生涯,为鲍昆后来考上大学并在大学里担当学生摄影师,并由此与中国当时知名的文化精英接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鲍昆求知欲旺盛,喜结各界有识有风骨之士。这些人身上睿智犀利的品性对鲍昆的影响极大,加上他勤于思考、不愿盲从的个性,使他形成了独立的价值观和辨别事物的能力。独立的价值观和辨别事物的能力又成为鲍昆在摄影上进行探索、在理论上独立发声的职业性格。而他的这一职业性格通过“四月影会”与当时北京思想最为活跃的摄影人的广泛接触,得到了进一步的张扬。
80 年代初,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急剧转变,鲍昆悟到了这一历史巨变的意义,积极思考摄影在这个特殊时代的作用。大学毕业后,鲍昆成为一名教授艺术的大学教师。新的职业,促使他博览群书。90 年代初,鲍昆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在欧洲游历,这种游历让他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获得了新的国际视野。
这些经历,让鲍昆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淬炼和修养。渐渐地,他展示出来的摄影作品越来越少,而发表的摄影评论却越来越多。他的摄影评论文章知识广厚、理论扎实、观点鲜明、语言犀利。于是,2002 年初,《大众摄影》杂志专为鲍昆开辟了摄影评论专栏,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也因此,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瞬间世界》摄影栏目的制片人主动联系鲍昆,盛情邀请他加盟《瞬间世界》,担任该栏目的执行主编。
摄影 | 鲍昆
[attach]3107[/attach]
秋收,北京十渡,1980
2009 年9 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鲍昆的文集《观看,再观看》。这本文集汇集了他2001 年到2009 年写的二十篇关于摄影批评方面的理论文章。由于这些文章都是鲍昆对影像文化独立观察思考之后,对中国摄影文化现象直言不讳的批评,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现实性。十年后的2018 年,笔者再看这部文集,其中多篇文章所陈述的观点和见解在今天来看依然一针见血,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检验,能够依然具有精神价值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学术,这不得不让笔者对鲍昆的远见卓识肃然起敬。
2005 年到2010 年间,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包括影像艺术品市场如同中国的股市一样虚火冲天。鲍昆在2007 年4月推出评论文章《记忆·寻找·重构 ——中国当代风景中的摄影和影像艺术》一文,他在第五章“观念摄影和摄影的市场化时期”中这样写道:“当代艺术的市场化是世纪之交以来的最新动向,现在已然成为燎原的烈火之势。……当代影像艺术和摄影作品成为他们目前收藏投资的新一轮目标。显示这一状况的是越来越炙热的此起彼伏的国内外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它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它提升了中国艺术的地位和价值,为中国扩大了国际影响和刺激启动了中国艺术品的市场;一方面它将中国艺术彻底地商业化了。而且,这些在拍卖会上的业绩有虚高泡沫化的嫌疑。
……没有基础支撑的天价拍卖会,必然是少数人之间的财富游戏,它所激励的不是一个以文化作为价值依据的艺术品市场,而是投资人牟利暴富的渴望。这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更为负面,让他们忘记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成为以投机的心理不断制造赝品和工艺品的商业生产者。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其文化的自主性也必然相应地有所回归。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则是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要高度警惕的趋向。如果我们放弃应保持的批判精神和独立的文化立场,未来将不会乐观。”
鲍昆不仅对中国的当代影像艺术品市场所表现出来的“虚火”提出自己的理性解析,而且他还对中国摄影的发展历史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并敢于对著名的摄影家提出批评。2004 年5 月,鲍昆受朋友之邀为画册《中国传世风光摄影》作序《雪月风花近百年》。文中写道:“……当时的西方世界,正是政治风云波谲云诡的巨变时期,作为凸显摄影本质的社会纪实摄影在世界历史上正在发挥着史无前例的作用。作为早期摄影风尚的沙龙摄影早已远离摄影的主流,成为纯粹业余爱好者的园地。与此同时的中国大地,也正逢外虏袭来前的险峻时刻。摄影本应在这民族危难之时发挥其团结民众、共御强权的时代作用,但以郎静山为代表的虚无避世的摄影走向,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懦弱无能和消极病态。 ……郎静山的摄影生涯毕其一趣,就是不厌其烦地追逐欧美各国业余摄影沙龙的奖牌。…… ”
笔者孤陋寡闻,在过往的阅读中,还没有看过哪一篇摄影评论文章,对中国如雷贯耳的摄影家有如此犀利的直言不讳。惊异之余,又觉得鲍昆言之确凿、有理有据,并非不负责任的谵妄之言。由此十分敬佩鲍昆对中国摄影发展历史的清醒认知和批评。《雪月风花近百年》这篇批评文章,在当时中国摄影向真正现代性摄影的转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摄影 | 鲍昆
[attach]3108[/attach]
照相馆,北京南礼士路,1977
2017 年初,在一次聚会上,笔者拿出一本正在阅读的在业界走红的摄影理论译著给鲍昆看。不曾想,他略思忖之后对笔者说,这本书不能看,有不少的翻译错误,已经有人指出了。就在笔者万分惊讶之时,他接着说,这本书的出版社社长是他好朋友,但他不能因为是好朋友就不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他估计马上就会召回这本书的。果不其然,几天后,笔者在微信朋友圈里就看到了那家出版社发出的召回并要重新修订出版该书的声明……
鲍昆是一位直率、坦诚,在摄影学术上精益求精、有正义感的摄影批评家,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非常负责任的仗义执言。在今天中国浑浊的文化环境中,特别需要他这样有担当、敢于亮明自己观点的学者型专家。也正因为如此,2011 年,中国一家著名的杂志《像素》刊载文章《中国摄影史上值得阅读和收藏的40 本书》,鲍昆主编的《摄影中国——中国摄影50年》、论文合集《观看,再观看》被列入其中,他是唯一一位有两本摄影著作入选的人,由此可见,鲍昆在中国摄影史上的影响。
2013 年1 月,由鲍昆积极推动,以及其他几位专家学者做编委,中国摄影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在国际上享有权威声誉的《世界摄影史》,这是中国摄影界的一件大事,它的出版填补了当时中国摄影出版翻译著作领域里的空白。这部质量上乘的巨著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9,这是广大读者对它的极高赞誉。鲍昆为了这本书的出版,进行了长达七、八年的工作,从协调国际出版商引进版权到参与校译工作,他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鲍昆 部分摄影作品
[attach]3102[/attach]
母亲大学生,北京,1980
[attach]3104[/attach]
光的变奏曲,北京建国门,1980
[attach]3103[/attach]
母亲和女儿,北京门头沟,1981
[attach]3100[/attach]
发展体育运动,辽宁沈阳,1982
[attach]3101[/attach]
哲学的黄昏,芜湖,1986
[attach]3099[/attach]
能仁胡同,北京西城区,1987
[attach]3098[/attach]
读书 ,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1988
[attach]3105[/attach]
读书 ,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1988
作者:
HASSY
时间:
2019-8-8 18:22
请问导师,这帖子的作品算不算脱离了大众审美,有了一定的艺术性?
作者:
羊城攻摄
时间:
2019-9-5 11:18
作为艺术性而言,除了几张写实性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外都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抽象性。这样说吧,墨教授在《摄影美学七讲》里说:写实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摄影作品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艺术范畴。至于你问是否超出了大众审美,我不懂你这样问的意图。审美只有品位高低之分,没有大众审美或者专业审美之分。我觉得你这样自己去胡思乱想,不如去认真听几节课。即使是释迦摩尼也要在菩提树下才有顿悟,何况你还不是呢。
作者:
zhoujingli
时间:
2019-9-6 12:23
羊城攻摄 发表于 2019-9-5 11:18
作为艺术性而言,除了几张写实性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外都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抽象性。这样说吧,墨教授在《摄影 ...
写实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摄影作品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艺术范畴?这个难理解,是否纪实类只有历史档案意义?
欢迎光临 酒摄会拍客部落 (https://1826.group/)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