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 发表于 2021-10-27 20:38:53

被痛批的中国式审美的病因何在?

      日前拍客部落提及山东红苹果团服的话题,至今依旧是吃瓜群众的大瓜。山东女子自行车队历经千辛苦万苦获得了冠军。原本是一件充满荣誉感的事情,结果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姑娘们的运动服上。白底红字的紧身运动服,裆部还印着一个硕大醒目的“红苹果”,实在是很“吸睛”。




      这件事引发“美盲当道”而冲上热搜。具体的文章看本版块9月29日的文章“感谢山东自行车队队服,震惊我们的审美”。
      关于审美的话题,不仅仅是这次的全运会赛服,还有北京环球影城酒店兵马俑主题套房、大行其道的各种奇葩建筑。




      土味喊麦


      洗脑广告……




审美能力的缺失,网红蛇精脸让各类奇葩的“审美观”一统江湖。



      于是摄影中的审美是这样





      正如画家吴冠中所说“今天的中国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关于中国人的审美并不是从来都是这么LOW: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高远淡雅一直赵宋的主流,有明一代百花齐发,流派众多,都是独属于中国的精致与美丽。问题来了,我们的审美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对美的欣赏是人的天性,国人从来都不缺懂审美的群体,比如央视的诗词大会,与其说是观众在赞叹选手们的记忆力倒不如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在吸引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天然魔力。所以,能否唤起对美的共同记忆也是在考验对传统文化美好一面的理解。


      再次,审美一种认识能力,而这之前须有“方法论”。更多时候,国人审美的普遍问题不是不追求审美,而是对美没有概念,对美的把握没有能力。钱钟书在《谈俗气》中就已经提出,“俗”这个字眼太主观,不同层次人的审美,不管所处层次是高是低,永远对其他层次充满鄙视。我们的美术教育市场貌似很繁荣,然而那依然是停留技法,技巧上,但艺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手艺”。这就让大众对“美”的认识产生误差,无意识认为看上去美就是美。

明徐渭书画作品

      我们有代表性的艺术是书画,但正因为中国的书画艺术基础是汉字,汉字的独特性,仅此一项就独步世界,同时也是中国艺术的封闭所在。能令西方人欣赏的往往是工艺品,比如瓷器,玉雕等。在东西信息交流频繁,理解不了西方又抛弃了传统,是思想矛盾的成因之一。化之于社会现实就是判断美不东也不西,画虎不成终类犬。


   中国传统审美观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哲学内涵,在思想上它追求和、空、中、虚,在形式上更多表现为“尽精微,致广大”“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澄怀观道”等分别阐释了儒、道、禅宗思想中对“和”的理解。西方审美思维方式侧重于由个别到一般、由低到高、由部分到全体的理性把握过程。在艺术作品中,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那些能够从个别中见出一般的作品。亚里士多德提出诗人应该向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貌,求其相识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西方人为了满足“审美”的需要,总是把审美对象仔细玩索,深入剖析即从艺术的感性经验开始,然后经过知性多方面的探讨,多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加以归纳和演绎,最后形成各种艺术门类。


      在移动终端泛滥的互联网2.0时代,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酒摄会葡萄酒爱好者都不可避免的被各种信息包围。自媒体的良莠不齐碎片化的时间和加速的生活节奏导致“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心灵鸡汤”源源不断。譬如谈酒必茅台,82拉菲,往大处说,也是对审美的一种缺失,没有品鉴的能力,分不出好坏只能听从“流行说法”。



不客气说,笔者认为这样的摄影作品就是低级趣味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简单地概括为“立”、“求”和“得”。第一境界是在迷茫中树立远大的目标;第二境界是无怨无悔,无惧风雨的执着追求目标;第三境界是在几经磨砺,不懈奋斗后,不经意之间目标得以实现。在这当中,有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体会到人生姿态的丰饶与深厚。正如一瓶好酒,不同的人能品尝出不同的风貌,有人缅怀一段的感情“酸涩”,有人品尝功成名就的“甜蜜”。

奇驴先生 发表于 2021-11-6 21:18:16

中央美院院长吴作人先生曾经说过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将近3代人缺失了美学教育。没有了独立审美能力,则就世俗化功利化。这是对中国文化最韧性的审美哲学的背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痛批的中国式审美的病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