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他受到无数的嘉许但离大师还是有距离
本帖最后由 罗胖 于 2019-4-12 19:06 编辑何藩在举起相机拍照。
怎样可称为摄影大师?这关乎摄影师的“江湖”地位,你去问出色的摄影师,他们本身都不一定给出一个让你觉得满意的答案,商业上的成功能算是成熟商业摄影师,这是他在商业摄影技术及创意上成熟的标志。一个具备大量成熟商业摄影作品的摄影师可称为大师否?在现行网络文化自嗨的环境下,似乎很多人也乐于接受来自摄影圈的“摄影大师”封号,也有更多喜欢自封一个摄影大师的名号。
然而仅仅具备成熟的技术及成熟的摄影思想就可以称为大师吗?做到这两点仅仅是摄影人在摄影艺术上前行的必备功夫而已。做到这两点何藩先生毫无疑问是这样一个融合了成熟技法和一定思想的摄影人。何藩之所以是一个成熟的摄影师,是因为他们总能在最寻常的环境里,把最基本的技法,运用和表现的炉火纯青。何潘也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通过长期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创造出了很多非同凡响的作品。对于摄影创作上的自我评价,何潘自己说在拍摄时不喜欢拍上流人物,他说这些人没有烟火气。他平常都是穿梭在最寻常,最杂乱的环境中,因为他相信这些小人物身上隐藏着很多打动人心的故事。但他的作品,更多的解决了一种视觉冲击力问题,完成对画面的严格构思用光等技术表达。作为对他作品创作的肯定,下面分析他的作品构成,大家可以看到其中的技法严谨的态度。
这三张照片都是最底层的劳动者,我们也可以从这些照片中很清楚的看到九宫格,对称,纵身,动静对比等最基本的取景方法,但是何潘总是能够用最基本的取景方法,拍出打动人心的照片。他的照片,既严守现代摄影的构图美学意识和画意摄影的神髓,又真正观察记录凡夫俗子三教九流的市民社会,一个车夫,建筑工人,盲人乐手,对现实生活进行了艺术加工升华。之后人生中的绝大多部分光阴都留给了香港除了当时流行的风光摄影外,何藩的更多精力都用来记录香港的社会底层。
这三张照片都运用了搭画框的取景方法,也加上了主题和环境明暗对比的方法。
作品 1954年,《靠近阴影》
何藩也具备天生的艺术敏感度。他也非常擅长发现生活中的几何形状。何潘先生说:影子本身比物体更吸引人,因为影子充满了神秘感。为了拍到满意的照片,他会在一个地方拍好多天,等待光线,等待人物。何藩最标志性的作品,多为利用几何图形与线条、光线、阴影的对比来营造强烈的视觉效果。《靠近阴影》这张照片其实不适何潘直接拍出来的,他先前只是先看到了这个形状,当时并没有人在,看到这个景象以后,何潘直接招来他的亲戚,在角落拍照,于是就有了这一张经典的照片。
正如前面分析何藩大量的作品,也是香港难得的摄影佳作,那么何藩对“摄影界”的贡献以及地位如何?他算得上是一个时代代表者,也是一位香港当代杰出的摄影人,终身践行自己对摄影的创作态度。这已经大大的超越同时代很多摄影师。但这里需要指出就其作品而言离“大师”还是有距离。何氏的照片更多的是强调光影和构成,最终达到一种视觉的直观之美。这种创作方式是画意摄影的套路,画意摄影在回应的是精确和客观的摄影何以成为艺术的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当年不是问题,到现在更早已不再成其为问题。
何氏画意摄影已不再是一种具有问题意识的存在,前有郎静山,后也有很多跟随者,比如社区文章中专门拍花的胡培烈凡此种种以被构建的视觉陈规进入了大众的欣赏之中,通常重视技法的程度多于对艺术思想上的探索,简言之,就是成为了沙龙摄影。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时代的局限。然而,毕竟他们还是在这里或者那里,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打下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记录香港整整一个时代,何藩还是具备一定的历史地位。真正让人遗憾的是那些后来摄影人关于摄影技法上的实践者,他们是重复着,已然是墨守陈规的人。他们在这些“炫技”中走得再远,都不再有意义,除非在此之上引入了新的问题,发现了新的可能性。这就是艺术形式与艺术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所带来的就是艺术作品的价值评价指标之一。
不黑也不吹,何藩先生在接受香港《摄影杂志》采访的标题为:岁月冲不淡的摄影热情。也许对于他来说是更好的摄影人生的写照,后面各口水文章给予以“大师”的封号对他来说意义不大,因为热爱摄影者,应当是一生在为摄影而奋斗。
关于在“大师”的概念:名气大并非可称为大师
1、比如清末民初,梁启超在舆论界执牛耳达二十年,可谓著作等身,却没人称他为大师。所以者何?因为前有康有为、章太炎,继有王国维、陈寅恪等,都在思想文化界堪称创业垂统的大师,尽管王、陈等生前名气远不如梁。难道大师的学识都胜过梁启超吗?不尽然,有的至今尚有争议,如马一浮。不过随着现代化日进,学术分工越来越专门,谁能在专门领域做出独特贡献,并被历史证明没有他的贡献,人文教育和科学卫生等构成的总体文明史,便如缺了一角。这样的杰特之士,当然可称大师。
2、陈寅恪关于大师的界定,即学术实践能够继往开来,尤其善于创新,非但开拓学术新领域,而且指明学术的发展方向与方法,都是“大师”概念的题中应有之意。简而言之大师是“开山鼻祖”,创一门派方可谓一代宗师。而他本人则以纯学者而名垂青史。他于清末民初在日本欧美长期留学。他不在乎学位,却在乎追求新知,因而成为在瑞士听过列宁演讲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对古今语言文字掌握多达十七八种,他对中西社会历史的认知,在同辈中几乎无人能及,以致他没有学位没有论著,被新成立的清华研究院聘为导师,而经他指导或听讲的研究生,以后多半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学者,并终身以曾名列陈氏门墙为荣。陈寅恪的历史论著不算多,但大都成为文史研究新门类的开山名作。
我认为,现代艺术,中国人其实还在学习起步阶段。一个民族文化的高度是需要相当长的积累的,包括经济,思潮,观念。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才能产生符合那个时代的大师。大师的标准应该是符合所在年代的客观环境,但是他又能跳出时代之上,引领方向的,这样才能有资格称为大师。而不是他很出名,就可以称为大师。
比如我们说侯宝林是相声大师,就是他能够在那个时代,把相声做到既符合传统,又去除了很多低级的东西,使相声一下从天桥下,跳到舞台上。使得相声整个都换了一个新方向。
为什么我觉得摄影没有,就是在我的角度,我觉得我们见到的各摄影大家,都是在自我修为能达到很好的高度,但是并没起到引领方向的这么一个作用。所以没有大师。但是不可否认,有许多摄影大家,水平很高,是他们,提高中国整个摄影的水准。而不是那几亿跟风跟团摆拍的“摄影师”。 自清末照相术传到中国,至目前,中国没有摄影大师。大师不是说有多少获奖作品就可以称之为大师的。大师需要的是从实践技法到理论创新以至于哲学思想体系形成一派。目前在中国99%的摄影处在技法实践的自嗨中,0.1%的摄影者在进行思考探索,中国未来50年不可能出现摄影大师.照目前的状态,中国摄影不过是一个浅层次的自娱自乐。 羊城攻摄 发表于 2019-4-12 19:30
自清末照相术传到中国,至目前,中国没有摄影大师。大师不是说有多少获奖作品就可以称之为大师的。大师需要 ...
比小编还毒舌。难道这板块里面说的马良这类摄影师再深入提高都做不到为“师”? BOKEH 发表于 2019-4-12 19:43
比小编还毒舌。难道这板块里面说的马良这类摄影师再深入提高都做不到为“师”? ...
马良不过是高级(。・∀・)ノ゙嗨而已啦。你看过马良的摄影理论文章吗?马良的摄影不过是一种摄影现象或者说是一个摄影话题。 令人尴尬也令人思考的中国艺术情况就是“叶永青”事件。一个所谓自号叶帅的一直在抄袭,于是乎让中国艺术界名气片狼藉。着实觉得我们不应该再沉默再麻木 羊城攻摄 发表于 2019-4-12 20:18
马良不过是高级(。・∀・)ノ゙嗨而已啦。你看过马良的摄影理论文章吗?马良的摄影不过是一种摄影现象或者 ...
看帖子,也是一个摄影话题啊。大师离我们是很远,我只想如何更有乐趣与意义。
页:
[1]